人民健康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健康連著千家萬戶的幸福,關系國家民族的未來。
9月12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疾控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有關負責人介紹了相關情況。
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6歲
國家衛生健康委主任雷海潮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堅持新時代黨的衛生與健康工作方針,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推動衛生事業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和積極進展。
堅持預防為主,從源頭上護佑百姓健康。我國實施了健康中國行動、愛國衛生運動,開展了一系列健康知識宣傳活動,促進公眾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目前,國家衛生城市和國家衛生縣區達到1小樹屋052個,國家衛生鄉鎮達到2637個。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從2018年的17%提高到2023年的29.7%。
堅持以基層為重點,為居民提供就近就便的醫療衛生服務。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下沉,建立了13個專業類別的國家醫學中心、125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推動省級區域醫療中心建設,醫療資源在分配和布局方面更加均衡、更加貼近百姓。92%的縣級醫院已經達到二級以上醫院的服務能力和服務水平。截至今年8月底,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已經發展到2171個。90.9%的縣實現了訪談縣級醫院派駐人員到鄉鎮衛生院服務全覆蓋。“基層檢查、上級診斷”方式覆蓋了2/3的鄉鎮衛生院。
堅持公益性,深化醫療、醫保和醫藥協同改革和治理。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歷史性地破除了以藥補醫、以耗材補醫的舊運行機制,初步建立了以醫療服務為主導的新運行機制,公立醫療機構的收入從原來的三個渠道,變為政府財政補助和醫療服務收費兩個渠道,公益性得到進一步加強。
堅持科技教育和人才一體化推進,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截至去年底,免費培養的農村訂單定向醫學生達8萬多人,為農村輸送了較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員。每年醫學類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數量見證超過50萬人,為衛生事業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專業技術人員達1248萬人,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貧困地區鄉村兩級醫療衛生機構和服務人員的“空白點”被歷史性消除,實現了基本醫療有保障的目標。2023年我國居民人均預期壽命已達78.6歲,比2012年提高了3歲以上。
解決人民群眾在生育養育教育方面的急難愁盼,推動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學軍介紹,我國人口發展出現新變化,呈現少子化、老齡化、區域增減分化的趨勢。人口問題是“國之大者”,人口發展事關國計民生。
深入實施健康優先發展戰略,健全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人口服務體系,加強重大慢性病管理,提高人均預期壽命,穩步提高人口健康素質。會同相關部門,加快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體系,大力發展普惠托育服務體系,減輕家庭生育養育教育負擔,努力保持適度生育水平和人口規模,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大力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倡導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尊重生育的社會價值。引導廣大青年樹立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營造生育友好的社會環境。
“下一步,國家衛生健康委將深入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將推動人口高質量發展與人民高品質生活結合起來,加快推進各項工作落實,切實解決人民群眾在生育養育教育方面的急難愁盼,推動實現人口高質量發展。”于學軍說。
基本建成了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國家衛生健康委黨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余艷紅說,新時代中醫藥高質量發展跑出了加速度。
中醫藥服務能力顯著提升。著眼于“揚優強弱補短”,建高地、強基層,依托高水平中醫醫院扎實推進中醫類國家醫學中心建設,建設27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中醫項目,布局35個國家中醫疫病防治基地,遴選1158個國家中醫優勢專科,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布局;支持130個地市級中醫醫院建設中醫特色重點醫院、1000余個縣級中醫醫院建設“兩專科一中心”,基本實現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鄉鎮衛生院中醫館設置全覆蓋。總的來看,基本建成了優質高效的中醫藥服務體系。
一體推進中醫藥教育科技人才取得新成效。在教育方面,深化醫教協同,推動成立了中國中醫藥聯合研究生院,建設321個高水平中醫藥重點學科,推動教育教學改革與高質量發展。在科技創新方面,科技創新平臺和體制機制建設取得新成效,承接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醫藥現代化”重點專項,中醫藥領域建設了7個全國重點實驗室、2個國家臨床醫學中心,布局46個國家中醫藥傳承創新中心。中國中醫藥循證醫學中心已經成為世界衛生組織國際傳統醫學臨床試驗一級注冊平臺,發布了一批中醫治療優勢病種、適宜技家教場地術和療效獨特的中藥品種。在人才建設方面,實施中醫藥特色人才培養工程,構建了領軍人才、優秀人才、骨干人才梯次銜接的高層次人才隊伍。截至去年底,全國中醫執業醫師(助理醫生)達到86.8萬人。
余艷紅表示,我國始終堅持中西醫并重,不斷彰顯和放大中西醫藥相互補充、協調發展的顯著優勢,實施中西醫協同推進工程,在機制建設、模式創新、人才支撐等方面打出政策組合拳,取得了明顯效果。
布局10個傳染病監測系統,支撐傳染病疫情的預警預測
國家衛生健康委副主任、國家疾控局局長王賀勝介紹,加強監測預警、做到早發現,是有效防范和化解傳染病疫情風險的第一道關口。國家疾控局把建立健全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作為當前的首要任務加以推進。
近年來,我國布局了哨點醫院、病毒變異、城市污水等10個傳染病監測系統,成功支撐了傳染病疫情的預警預測。開展了15種常見呼吸道病原體的綜合監測,實現了“多病種同監測、一樣本多檢測”,及時掌握流行趨勢和病原譜構成,為臨床救治和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支撐。加快九宮格推進傳染病監測預警與應急指揮信息平臺的建設,在試點基礎上,將傳染病智能監測預警前置軟件部署安裝到全國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推動醫療機構和疾控機構間的傳染病信息有效對接。
下一步,國家疾控局將推動提升傳染病監測預警能力。到2030年,建成多點觸發、反應快速、科學高效的傳染病監測預警體系,疫情早期發現、科學研判和及時預警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小樹屋
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先進的病原檢測方法體系,可以在24小時內確認300余種已知病原體,60小時內有效識別新發病原體。23個省份建有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所有省級和90%的市級疾控中心具備病毒檢測和分離能力。國家突發急性傳染病防控隊年底將達到25支,基層傳染病應急小分隊實現市、縣全覆蓋。
“我們將不斷優化傳染病的防控策略和措施,加快完善平急結合的傳染病防控和公共衛生科研攻關體系,以疾控事業高質量發展引領推進疾控的現代化,為維護人民健康和經濟社會發展保駕護航。”王賀勝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