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questId:6873e5952c0008.43187101.
外篇決心第十五【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決心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罷了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一】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罷了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者之所好也。【二】語年夜功,立年夜名,禮君臣,正高低,為治罷了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三】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罷了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四】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罷了矣;此道(一)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五】
【一】【疏】刻,削也。意,志也。亢,窮也。言偏滯之人,未能會理,刻勵身心,高貴其行,離世異俗,卓爾不群,清談五帝之風,高論三皇之教,怨有才而不遇,誹無道而荒淫,亢志林籟之中,削跡巖崖之下。斯乃隱處山谷之士,非毀時世之人。枯槁則鮑焦介推之流,赴淵則申狄卞隨之類,蓋是一曲之士,何足以語至道哉!已,止也。其術止于此矣。
【釋文】《決心》司馬云:刻,削也,峻其意也。案謂削意令峻也。廣雅云:意,志也。《尚行》下孟反。《離世》力智反。《高論》力困反。《怨誹》非謂反,徐音非。李云:非世無道,怨己不遇也。《為亢》苦浪反。李云:窮高曰亢。《枯槁》苦老反。《赴淵》司馬云:枯槁,若鮑焦介推;赴淵,若申徒狄。
【二】【疏】發辭吐氣,則語及仁義,用茲等法為修身之本。此乃平時治世之士,施教誨物之人,斯乃子夏之在西河,宣尼之居洙泗,或游行而議論,或安居而講說,蓋是學人之所好,良非羽士之所先。
【釋文】《所好》呼報反。下及注皆同。
【三】【疏】建海內之功績,立今古之鴻名,致君臣之盛禮,主高低之年包養網夜義,寧安社稷,緝熙常道,既而尊君主而服遐荒,強本邦而兼并敵國,豈非朝廷之士,廊廟之臣乎!即皋陶伊尹呂看之徒是也。
【釋文】《為治》直吏反。下同。《此朝》直遙反。
【四】【疏】棲隱山藪,放曠皋澤,閑居而事綸釣,避世而處無為,皇帝不得臣,諸侯不得友。斯乃從容閑暇之人,即巢父許由公閱休之類。
【釋文】《藪》素口反。《處閑》音閑。下同。《魡魚》本亦作釣,同。雕叫反。◎盧文弨曰:今本魡作釣。 【五】【注】此數子者,所好分歧,恣其所好,各之其方,亦所以為逍遙也。然此僅各自得,焉能靡所不樹哉!若夫使萬物各得其分而不自掉者,故當付之無所執為也。
【疏】吹冷呼而吐故,呴熱吸而納新,如熊攀樹而自經,類鳥飛空而伸腳。斯皆導引神氣,以養形魂,延年之道,駐形之術。故彭祖八百歲,白石三千年,壽考之人,即此之類。以前數子,志尚分歧,各滯一方,未為通美。自不決心而下,方會玄玄之妙致也。
【釋文】《吹呴》況于反,字亦作喣。《呼吸》許及反。《吐故納新》李云:吐故氣,納新氣也。《熊經》如字,李古定反。司馬云:若熊之攀樹而引氣也。《鳥申》如字,郭音信。司馬云:若鳥之嚬呻也。《道引》音導。下同。李云: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此數》所主反。《僅》其靳反。《焉能》如虔反。
【校】(一)趙諫議本道作導,下同。 若夫不決心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道引而壽【一】,無不忘也,無不有也【二】,漠然無極而眾美從之。【三】此六合之道,圣人之德也【四】。
【一】【注】所謂天然。
【二】【注】忘,故能有,如有之,則不克不及救其忘矣。故有者,非有之而有也,忘而有之也。
【疏】夫玄通合變之士,冥真契理之人,不決心而其道彌高,無仁義而恒自修習,忘功名而全國年夜治,往江海而淡爾清閑,不導引而壽命無極者,故能唯物與我,無不盡忘,而萬物歸之,故無不有也。斯乃忘而有之,非有之而有也。◎門第父曰:仁義者,人與人相接而見焉者也。愛焉之謂仁,因乎人而愛之,是固有人之見存也;宜焉之謂義,因乎人而宜之,是仍有己之見存也。無人己之見存,則仁義之名可以不立,而所修者乃真修也。◎慶藩案忘乃亡之借字。亡,猶已也。管子乘馬篇本日為明日忘貨,史記孟嘗君傳所期勿忘此中,并與亡同。漢書武五子傳臣聞子胥于忠而忘其號,師古注:忘,亡也。淮南修務篇南榮疇恥圣道之獨亡于己,賈子勸學篇亡作忘,皆其例。 【三】【注】若厲己以為之,則不克不及無極而眾惡生。 【疏】心不滯于一方,跡冥符于五行,是以漠然虛曠而其道無窮,萬德之美皆從于己也的年輕女星就是女主角。故事中的女主角在這部劇中大。
【釋文】《淡》年夜暫反,徐音談。《然》一本作澹而。
【四】【注】不為萬物而萬物自生者,六合也;不為百行而百行自成者,圣人也。
【疏】六合無心于亭毒而萬物生,圣人無心于化育而百行成,是以六合以無生生而為道,圣人以無為為而成德。故老經云,六合不仁,圣人不仁。
【釋文】《百行》下孟反。下及篇末百行同。
包養網故曰,夫恬惔寂漠虛無無為包養,此六合之平而品德之質也【一】。故曰,圣人休休焉(一)則平易矣【二】,平易則恬惔矣【三】。平易恬惔,則憂患不克不及進,邪氣不克不及襲(二)【四】,故其德全而神不虧(三)【五】。
【一】【注】非夫寂漠無為也,則危其平而喪其質也。
【疏】恬惔寂漠,是凝湛之心;虛無無為,是寂用之智;六合以此法為均勻之源,品德以此法為質實之本也。
【釋文】《恬惔》年夜暫反,徐音談。下皆同。《質也》質,正也。《而喪》息浪反。下同。
【二】【注】休乎恬惔寂漠,息乎虛無無為,則雖歷乎阻險(四)之變,常平夷而無難。
【疏】休心于恬惔之鄉,息智于虛無之境,則履艱難而簡易,涉危險而平夷也。
【釋文】《人休》虛求反,息也。下及注同。《平易》以豉反。下及注皆同。◎俞樾曰:休焉二字,傳寫誤倒。此本作故曰圣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天道篇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則虛,與此文法類似,可據訂正。《無難》乃旦反。下同。 【三】【注】患難生于有為,有為亦生于患難,故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疏】豈唯休心恬惔故平易,抑乃平易而恬(淡)〔惔〕矣,是知平易恬惔交相成也。
【四】【注】泯然與正理俱往。
【疏】心既恬惔,跡又平易,唯心與跡,一種無為,故殷憂患累不克不及進其靈臺,邪氣妖氛不克不及襲其躲府。襲,猶進也,互其文也。
【釋文】《邪氣》似嗟反。下同。 【五】【注】夫不服不惔者,豈唯傷其形哉?神德并喪于內也。
【疏】夫恬惔無為者,豈唯外形無毀,亦乃內德圓全。形德既安,則精力無損虧矣。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休休焉作休焉休。(二)唐寫本進下襲下均有也字。(三)唐寫本虧下有矣字。(四)世德堂本作險阻。
故曰,圣人之生也天行【一】,其逝世也物化【二】;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三】;不為福先,不為禍始;感而后應【四】,迫而后動【五】,不得已而后起【六】。往知與故,循天之理【七】。故無天災【八】,無物累【九】,無人非【一0】,無鬼責【逐一】。其生若浮,其逝世若休【一二】。不思慮【一三】,不豫謀【一四】。光矣而不耀【一五】,信矣而不期【一六】。其寢不夢,其覺無憂【一七】。其神純粹【一八】,其魂不罷【一九】。虛無恬惔,乃合天德【二0】。 【一】【注】任天然而運動。
【二】【注】蛻然無所系。
【疏】圣人體勞息之不貳,達往來之為一,故其生也如天道之運行,其逝世也類萬物之變化,任爐冶之陶鑄,無纖介于胸中也。 【釋文】《蛻然》音帨,又始銳反。 【三】【注】動靜無心而付之陰陽也。
【疏】凝思靜慮,與年夜陰同其大德;應感而動,與陽氣同其波瀾;動靜順時,無心者也。
包養
【四】【注】無所唱也。
【疏】夫善為福先,惡為禍始,既善惡雙遣,亦禍福兩忘。感而后應,豈為先始者也!
【五】【注】會至乃動。
【疏】迫,至也,逼也。動,應也。和而不唱,赴機而應。
【六】【注】任理而起,吾不得已也。
【疏】已,止也。機感(通)〔逼〕(一)至,事不得止而后起應,非預謀。
【七】【注】天理天然,知故無為乎其間。
【疏】循,順也。內往心知,外忘變亂,如混沌之無為,順天然之妙理也。
【釋文】《往知》起呂反。◎慶藩案故,詐也。晉語多為之故以變其志,韋注曰:謂多作計術以變易其志。呂覽論人篇往巧故,高注:巧故,偽詐也。淮南主術篇上多故則下多詐,高注:故,巧也。皆其例。管子心術篇往智與故,尹知章注:故,事也,掉之。
【八】【注】災生于違天。
【疏】合天,故無災也。 【九】【注】累生于逆物。 【疏】順物,故無累也。
【一0】【注】與人同者,眾必是焉。 【疏】同人,故無非也。
【逐一】【注】同于自得,故無責。
【一二】【注】泛然無所惜也。
【疏】夫圣人動靜無心,逝世生一貫,故其生也如浮漚之蹔起,變化俄然;其逝世也若疲勞歇息,曾無系戀也。
【一三】【注】付之天理。 【疏】心若逝世灰#先婚後愛,溫暖又殘酷的小甜文,絕于緣念。 【一四】【注】理至而應。
【疏】譬懸鏡高堂,物來斯照,終不預前謀度而待機務者也。 【一五】【注】用全國之自光,非吾耀也。 【疏】智照之光,明逾日月,而韜光晦跡,故不誇耀于物也。
【一六】包養網【注】用全國之自負,非吾期也。
【疏】逗機赴感,如影隨形,信若四時,必無差忒,機來方應,不預期也。
【一七】【疏】契真,故凝寂而不夢;累盡,故常適而無憂也。
【釋文】《其覺》古孝反。
【一八】【注】包養網一無所欲。
【疏】純粹者,不雜也。既無夢無憂,契真合道,故其心神純粹而無閑雜也。
【釋文】《粹》雖遂反甜心花園。
【一九】【注】有欲乃疲。
【疏】恬惔無為,心神閑逸,故其精魂應用,終不疲勞。 【釋文】《不罷》音皮。
【二0】【注】乃與六合合其(二)恬惔之德也。 【疏】嘆此虛無,與六合合其德。
【校】(一)逼字依上句疏文改。上註釋迫而后動,疏謂迫,至也,逼也。逼與通形近而誤。(二)世德堂本無其字。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一】;喜怒者,道之過【二】;好惡者,德之掉(一)【三】。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四】;一而不變,靜之至也【五】;無所于忤,虛之至也【六】;不與物交,惔之包養行情至也【七】;無所于逆,粹之至也【八】。故曰,形勞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勞,勞則竭【九】。
【一】【疏】違心則悲,順意則樂,不達違從,是德之邪妄。
【釋文】《悲樂》音洛。下同。 【二】【注】稱心則喜,乖情則怒,喜怒不忘,是道之罪過。 【三】【疏】無好為好,無惡為惡,此之(忘)〔妄〕心,是德之愆咎也。
【釋文】《包養好惡》烏路反。
【四】【注】至德常適,故情無所概。
【疏】不喜不怒,無憂無樂,恬惔虛夷,至德之人也。
【五】【注】靜而一者,不成變也。
【疏】抱真一之玄道,混囂塵而不變,自非至靜,孰能如此!
【六】【注】其心豁然確盡,乃無纖介之違。
【疏】忤,逆也。年夜順群生,無所乖逆,自非虛豁之極,其孰能然也!
【釋文】《于忤》五故反。《確》苦角反。《纖介》音界。 【七】【注】物自來耳,至惔者無交物之情。
【疏】守拙情高,不交于物,無所須待,恬惔之至也。
【八】【注】若雜乎濁欲,則女大生包養俱樂部有所不順。
【疏】智照精明,至純無雜,故能混淆萬物,年夜順蒼生。(至)〔此〕論忤之與逆,厥理不殊,顯虛粹兩義,故再言耳。
【九】【注】物皆有當,不成掉也。 【疏】夫形體精力,稟之無限,而役用無涯,必之逝世地。故額外勞形,不知歇息,則困弊斯生。精力逐物而不知止,必當勞損,損則精氣乾涸矣。 【校】(一)唐寫本邪字過字掉字下均有也字。
水之性,不雜則清,莫動則平;郁閉而不流,亦不克不及清;天德之象也。【一】故曰,純粹而不雜【二】,靜一而不變【三】,惔而無為【四】,動而以天行【五】,此養神之道也【六】。夫有干越之劍者,柙而躲之,不敢(一)用也,寶之至也【七】。精力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八】,化育萬物,不成為象【九】,其名為同(二)帝【一0】。
【一】【注】象天德者,無心而偕會也。
【疏】象者包養,法效也。言水性清平,善鑒于物。若混而雜之,擁郁而閉塞之,則乖于常性,既不克不及漣漪流注,亦不克不及鑒照于物也。唯當不動不閉,則清並且平,洞照無私,為物準的者,天德之象也。以況圣人心靈皎絜,鑒照無私,法象天然,與玄天合德,故老經云上善若水也。
【二】【注】無非至當之事也。
【疏】雖復和光同塵,而精力凝湛。此覆釋前其神純粹也。
【三】【注】常在當上住。
【疏】縱使千變萬化,而心恒靜一。此重釋一而不變。
【四】【注】與會俱罷了矣。
【疏】假令混俗揚波,而無妨虛惔,與物交代,亦不廢無為。此釋前恬惔之至也。
【五】【注】若夫逐欲而動,人行也。
【疏】感物而動,應而無心,同于天道之運行,無心而生萬物。
【六】【疏】總結以前天行等法,是治身之術,養神之道也。 【七】【包養網注】況敢輕用其神乎! 【疏】干,溪名也。越,山名也。干溪越山,俱出良劍也。又云:(于)〔干〕,吳也。言吳越二國,并知名劍,因以為名也。夫有此干越之寶劍,柙中而躲之,自非敵國年夜事,不敢輕用。寶而重之,遂至于此,而況寶愛精力者乎!
【釋文】《干越之劍》司馬云:干,吳也。吳越出善劍也。李云:干溪越山知名劍。案吳有溪名干溪,越有山名若耶,并出善鐵,鑄為名劍也。◎慶藩案王念孫曰:干越,猶言吳越。漢書貨殖傳辟猶戎翟之與于越,不相進矣。于亦干之誤。干,越,皆國名,故言戎翟之與干越。顏師古以為年齡之于越,又因于而誤于。當從司馬說為是。(淮南原道篇干越生葛絺,高注曰:干,吳也。劉本改干為于,云:于越一作于越,非。)《柙而》戶甲反。
【八】【注】包養網夫體六合之極應萬物之數以為精力者,故若是矣。若是而有落包養妹六合之功者,任天行耳,非輕用也。 【疏】流,通也。夫愛養精力者,故能通達四方,并流無滯。既而下蟠薄于厚地,上際逮于玄天,四維高低,無所不極,動而常寂,非輕用之者也。 【釋文】《下蟠》音盤,郭音煩。
【九】【注】所育無方。
【疏】化導蒼生,含育萬物,隨機俯應,不守一方,故不成以抽像而域之也。
【一0】【注】同天帝之不為。
【疏】帝,審也。總結以前,名為審實之道也。亦言:同天帝之不為也已。女大生包養俱樂部
【校】(一)郭注及成玄瑛本敢下均有輕字。(二)唐寫本無同字。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掉,與神為一【一】;一之精曉,合于天倫【二】。野語有之曰:「眾人厚利,廉士重名,賢人尚志,圣人貴精【三】。」故素也者,謂其幸福來得太突然了。無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四】。能體純素,謂之真人【五】。
【一】【注】常以純素守乎至寂而不蕩于外,則冥也。
【疏】純精素質之道,唯在守神。守神而不喪,則精力凝靜,既而形她愣了一下。同枯木,心若逝世灰,物我兩忘,身神為一也。
【二】【注】精者,物之真也。
【疏】倫,理也。既與神為一,則精智無礙,故冥乎天然之理。
【三包養】【注】與神為一,非守神也;不遠其精,非貴精也;然其跡則貴守之(一)也。
【疏】莊生欲格量人物,志尚分歧,故泛舉年夜綱,略為四品,仍寄野逸之人,以明言無的當。且世俗眾多之人,咸重財利,則盜跖之徒是也;貞廉純素之士,皆重聲名,則伯夷介推是也;賢人正人,高貴志節,不平于世,則許由子州支伯是也。唯體道圣人,無所偏滯,故能寶貴精力,不蕩于物,雖復應變隨時,而不喪其純素也。
【四】【注】茍以不虧為純,則雖百行同舉,萬變參備,甚至純也;茍以不雜為素,則雖龍章鳳姿,倩乎有很是之觀,甚至素也。若不克不及保其天然之質而雜乎外飾,則雖犬羊之鞹,庸得謂之純素哉!
【疏】夫混跡世物之中而與物無雜者,至素者也;參變囂塵之內而其神不虧者,至純者也;豈復獨立于平地之頂,拱手于林籟之閑而稱純素哉?蓋否則乎!此結釋前純素之道義也。
【釋文】《倩乎》七練反。《之觀》古喚反。《鞹》苦郭反。
【五】【疏】體,悟解也。妙契純素之理,則地點皆真道也,故可謂之得真道之人也。
【校】(一)趙諫議本之作跡。外篇繕性第十六【一】 【一】【釋文】以義名篇。
繕性于俗,俗(一)學以求復其初【一】;滑欲于俗(二),思以求致其明【二】;謂之蔽蒙之平易近【三】。
【一】【注】已治性于俗矣,而欲以俗學復生命之本,所以求者愈非其道也。
【疏】繕,治也。性,生也。俗,習也。初,本也。言人稟性天然,各守生分,率而行之,自合于理。今乃習于偽法,治于真性,矜而矯之,已困弊矣。方更行仁義禮智儒俗之學,以求歸復本初之性,故俗彌得而性彌掉,學愈近而道愈遠也。
【釋文】《繕》善戰反。崔云:治也。或云:善也。《性》性,本也。
【二】【注】已亂其心于欲,而方復役思以求明,思之愈精,掉之愈遠。
【疏】滑,亂也。致,得也。欲,謂名利聲色等可貪之物也。言人所以心靈暗亂者,為貪欲于塵俗故也。今還役用分別之心,考慮求學,看得獲其明照之道者,必不成也。唯當以無學學,可以歸其本矣;以無思思,可以得其明矣。本亦有作滑欲于欲者也。
【釋文】《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俞樾曰:釋文,滑音骨,亂也;崔云,治也。此當從崔說為長。上文繕性于俗學以求復其初,崔注繕亦訓治。蓋二句一義,繕也,滑也,皆治也,故曰求復其初,求致其明。若訓滑為亂,則與求字之義不貫矣。滑得訓治者,滑,猶汨也。說文水部:汨,治水也。是其義也。玉篇手部曰:抇,亦搰字包養情婦。然則滑之與汨,猶搰之與抇矣。《思以》李息吏反。注役思同。《方復》扶又反。下無復、雖復同。
【三】【注】若夫發蒙者,必離俗往欲而后幾焉。
【疏】蔽,塞也。蒙,暗也。此則結前。以俗學歸本,以思慮求明,如此之類,可謂蔽塞蒙暗之人。
【釋文】《必離》力智反。下文同。《往欲》起呂反。
【校】(一)闕誤引張君房本下俗字作□。(二)闕誤引張君房本俗作欲。
古之治道者,以恬養知【一】;知(一)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二】。知與恬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三】。夫德,和也;道,理也【四】。德無不容,仁也【五】;道無不睬,義也【六】;義明而物親,忠(二)也【七】;中純實而反乎情,樂也【八】;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九】。禮樂遍(三)行,則全國亂矣【一0】。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掉其性也【逐一】。
【一】【注】恬靜而后知不蕩,知不蕩而性不掉也。
【疏】包養恬,靜也。古者圣人以道治身治國者,必以恬靜之法養真實之知,使不蕩于外也。
【釋文】《治道》如字,又直吏反。《養知》音智。下以意求之。
【二】【注】夫無以知為而任其自知,則雖知周萬物而恬然自包養得也。
【疏】任性而照,知生者也;無心而知,無以知為也。任知而往,無用造為,斯則無知而知,知而無知,非知之而知者也。故終日知而未嘗知,亦未嘗不知,終日為而未嘗為,亦未嘗不為,仍以此真知養于恬靜。若不如是,何故恬乎!
【三】【注】知而非為,則無害于恬;恬而自為,則無傷于知;斯可謂交相養矣。二者交相養,則和理之分,豈出佗哉!
【疏】夫不克不及恬靜,則何故生彼真知?不有真知,何能致茲恬靜?是故恬由于知,所以能靜;知資于靜,所以獲真知。故知之與恬,交相養也。斯則中和之道,存乎寸衷,天然之理,出乎本包養性,在我罷了,豈關他哉! 【四】【注】和,故無不得;道,故無不睬。
【疏】德被于人,故以中和為義;理通于物,故以年夜道為名也。
【五】【注】無不容者,非為仁也,而仁跡行焉。
【疏】玄德深遠,無不包涵,慈愛弘博,仁跡斯見。
TC: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