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體育文化 傳播中華文明_中國發展門戶S包養網心得網-國家發展門戶

作者:

分類:

requestId:68815b8d743ba1.93523564.

新華社北京11月24日電 題:弘揚體育文化 傳播中華文明

新華社記者

圖為2008年8月24日在北京奧運會閉幕式上拍攝的煙花映照的“鳥巢”(國家體育場)和“水立方”(國家游泳中心)。新華社記者徐家軍 攝

過去半個月,功守道成為一個熱議的話題,這一脫胎于太極的競技對抗項目希望能成為全球參與的體育賽事,并實現武術進入奧運會的夢想。雖然首場比賽暴露很多不足,但其發揚和傳播中國體育文化的初衷和努力方向都值得肯定。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包養網。”

體育以其獨包養特的魅力和傳播感染力創造著殊途同歸的文化體系,體育文化目前已經成為國際最通行的文化符號之一,在體育強國夢與中國夢緊密相連的征途上,需要有更多體育“自有IP”振奮國民精神,凝聚民族力量,走向國際舞臺,講好中國故事,形成有強大影響力的文化傳播。

體育文化情系中國夢

圖為2017年11月15日,創始人李連杰(左)、馬云在北京舉行的功守道揭幕戰前與觀眾互動。新華社記者徐子鑒 攝

體育包養擁有超越時空、跨越國別的力量,體育文化則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激勵每一個人奮發向上的強大精神力量,是體育事業跨越發展的靈魂,是促進世界和平和各國人民友好交往的紐帶。

北京奧運城市發展促進會副會長蔣效愚說:“體育領域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體育文化。體育文化不只是一種‘軟實力’,也有實打實的東西。”在蔣效愚看來,體育文化滲透在體育的各個角落。“體育文化涉及體育的方方面面,可以主要包含設施文化、裝備文化、賽事文化等。”

蔣效愚把體育文化大略地分為“硬實力”包養和“軟實力”兩個部分。他認為,涉及物質文明的“硬實力”也可以“軟”下來注入更多文化內涵。

“北京成功舉辦了2008年奧包養網運會,北京奧包養運會留下的‘鳥巢’和‘水立方’已經成為北京的地包養標性建筑,被世界認可。”蔣效愚說。“北京奧運會的‘金鑲玉’獎牌,也是在奧運會已有體系里做的突破。 ”

圖為2007年3月27日,北京奧組委發布第29屆奧運會獎牌式樣。獎牌正面(下排)為國際奧委會統一規定的圖案;獎牌背面鑲嵌著取自中國古代龍紋玉璧造型的玉璧,正中的金屬圖形包養網上鐫刻第29屆奧運會會徽。新華社發

國家體育總局副局長趙勇認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包養標、實現中華包養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全體人民艱苦奮斗,需要一種強大的精神支撐。體育文化的核心就是體育精神,體育精神的內涵就是愛國、超越、拼搏、合作、公正、尊重,這些內涵具有巨大影響力、號召力、凝聚力,是實現中國夢所需要的強大的精神包養力量。

中國體育文化正不斷發揚創新

蔣效愚認為,包養網體育文化包含著與體育相關的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當今中國體育文化正不斷包養發揚與創新。

在過去幾十年里,中國體育一次次濃墨重彩地詮釋著體育文化的力量。乒乓外交推動中美關系正常化,女排精神成為一代人的精神烙印,百年奧運“三問”一一響亮作答……在潛移默化間,體育文化影響著一代代中國人砥礪前行。

圖為2016年8月20日,中國隊球員慶祝奪得2016年里約奧運會女子排球冠軍。中國隊在女排決賽中以3比1戰勝塞爾維亞隊,摘得金牌。新華社記者李尕 攝

圖為2017年10月15日,瓦基弗銀行隊球員朱婷(前中)與隊友捧杯慶祝奪得2017土耳其女排超級包養網杯賽冠軍。新華社記者賀燦鈴 攝

體育承載著國家強盛、民族振興的夢想。如今在美國,姚明的名字依然稱得上家喻戶曉,那個聰明低調謙和的大個子改寫了很多人對中國人的固有印象;提到中國女排、郎平、朱婷等,很多歐美人也會豎起大拇指;當然,還有令無數外國人神往的功包養網夫,以及無處不在的中國造體育用品……隨著中包養國經濟文化不斷發展,近一二包養網十年來很多歐美人都在修正自己心中那個神秘古老的東方國度的模樣,體育也在用其獨特的文化力量參與其中。

圖為2006年2月18日,即將參加2006NBA全明星賽的休斯敦火箭隊球員姚明(左)在訓練前為球迷簽名。新華社發

更值得高興的是,中國自己打造的“本土IP”開始嶄露頭角,中超聯賽版權進入歐美,中網等賽事日臻成熟,“昆侖決”“中式黑八”等走出了國門。

在建設中國特色社包養網會主義的新時代,體育文化有了更深刻、更豐富的內涵。

“體育文化是體育在文化領域的延伸。在建設體育強國過程包養網中,體育文化被賦予新的意義和地位。”成都體育學院教授郝勤認為,繁榮發展體育文化,是中國走向現代文明包養網大國的需要,也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需要。

蔣效愚認為,面對新時代新要求,我們要清醒地看到差距,特包養別是在世界現代體育文化體系里要看到中國體育文化的缺失和不足,把中國的優秀文化元素補充進去,注入中國的文化基因,形成中國文化的強大影響力。

體育文化傳播更需講好中國故包養網

圖為2017年1包養網0月5日,在北京舉行的2017年中國網球公開賽男子單打第二輪比賽后,西班牙選手納達爾與球迷合影。新華社記者張晨霖 攝

“一個沒有精神力量的民族難以自立自強,一項沒有文化支撐的事業難以持續長久。”專家們表示,中國“強起來”,不只要體現在經濟包養發展、民生改善上,還要體現在文化事業的發展和文化自信的增強之上;中國 “走出去”,不僅要靠中國制造和中國“智”造,還要學會講好更多中國故事,傳播中國文化。

但如何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目前是擺在中國體育面前的一場大考,其考生不僅僅是體育人,也包括我們每一分子。

蔣效愚表示,弘揚中國體育文化,展現中國文化自信,需要政府、社會、市場以及群眾等多方共同實現。

圖為2016年8月16日拍攝的里約奧運會乒乓球比賽用球。2016年里約奧運會乒乓球比賽指定用球由中國紅雙喜公司提供。作為代表中國運動器材的品牌,紅雙喜五次被奧運會接納為賽場器材。新華社記者殷包養博古 攝

“大眾體育意識的覺醒,對體育生活方式的認同,全民健身的自覺和科學開展,都是體育文化繁榮的標志。”蔣效愚說,在體育文化所包含的設施文化、裝備包養網文化、賽事文化等層面,中國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與西方體育文化強國相比仍有差距。

這種差距一方面有起步晚、底子薄、項目水平不足、項目推廣度不高等客觀因素,但同時要看到的還是我們缺乏“講好故事”的能力。《摔跤吧,爸爸》講述的并不是科比那樣的超級英雄,《灌籃高手》等陪伴中國一代人成長的日本體育漫畫也并非植根于本國強大的項目水平,但這些“故事”都成了傳播體育文化的最佳載體。

趙勇認為,要做大做強體育文化,就要充分把握體育文化的豐富內涵和時代特征,尊包養重體育文化發展規律,從可視化、載體化、故事化、數字化、產業化、生活化六個方面包養網著力創新和建設體育文化。

“這需要體育培訓的完善和理論創新,不光包養是體育的管理者組織者,而是讓各個領域都有一批體育人才,最終在全社會形成完備的體系,能夠有穩定的傳承。”蔣效愚說。(執筆記者:鄭昕、包養網王恒志 參與記者:周杰、汪涌、張寒、林德韌、薛劍英、馬向菲、肖亞卓、李華梁、周暢)

TC:


留言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